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苏共中央会议上朱可夫掏出手枪当众逮捕贝利亚将其秘密处决

[发布时间:2025-06-24 08:03:42] 来源:安博体育入口 阅读:1 次

  而表面上,苏共中央的领导人们似乎紧急接管了政务,但在暗地里,他们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场更为激烈的较量。

  那一天,朱可夫元帅在苏共中央会议上突然掏出手枪,宣布了对贝利亚的逮捕,并将其秘密处决。

  那一年3月1日傍晚,斯大林被侍从发现昏倒在书房,他那双曾经拍案定人生死的手无力地垂在地毯上,指尖还残留着未夹完的烟灰。

  马林科夫、贝利亚、赫鲁晓夫、莫洛托夫等苏联党政高层齐聚,没人率先开口,最终,马林科夫象征性地宣布,国家领导工作由他暂代。

  彼时,马林科夫表面上风光,坐上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宝座,成为苏联事实上的“一号人物”。

  可熟悉内情的人都明白,他不过是一个没有独立意志、畏首畏尾的“过渡人物”。

  而贝利亚,那个历经大清洗、擅长权谋手段的内务部头子,名义上排名第二,才是众人最忌惮的存在。

  这位曾被称为“斯大林忠犬”的格鲁吉亚人,手握国家安全、内务部和秘密警察系统,眼线遍布政坛军界。

  他的办公室里,存放着无数政治局成员的黑材料,只要他动动手指,就能让任何人夜半敲门、消失无踪。

  还有赫鲁晓夫,这个常年挂着憨厚笑容、说话带着浓重乌克兰口音的胖子,看似与世无争,实则野心暗藏。

  他是党务系统出身,深谙苏共运作的每一个潜规则,更重要的是,他和军界几位元帅交情匪浅。

  斯大林最终于1953年3月5日去世,葬礼那天,红场上万民送行,马林科夫、贝利亚、赫鲁晓夫并肩站在灵柩旁,表情肃穆,心思各异。

  与此同时,斯大林的去世也代表着一场腥风血雨的开始,而这场开始,以贝利亚的改革率先拉开序幕。

  斯大林去世后,马林科夫虽然名正言顺地坐上了最高领导岗位,但他显然并不是那个能够扛起国家重担的铁腕人物,真正掌控实权的,仍是贝利亚。

  因此,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,贝利亚发布了命令,要求重新审视那些在斯大林清洗运动中受到迫害的数百万苏联公民。

  他将“为人民伸张正义”作为口号,要求一视同仁地释放那些被错误判刑的人,特别是那些因轻罪或错误指控而被关押的人民。

  这一举措在整个苏联社会引发了巨大反响,数百万人的“冤屈”被逐步,很多曾被视为“反革命”的人纷纷获得了重新获得自由的机会。

  然而,此举也引发了政坛另一部分人的不安,许多人开始担心,这样的大赦会让那些曾经被贝利亚打压的政治敌人重新集结力量,甚至引发新的动荡。

  贝利亚对此并不在意,与此同时,贝利亚的改革措施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政治,他还开始加快推进外交改革,特别是在修复与南斯拉夫的关系方面。

  他主动提出了与南斯拉夫恢复外交关系的建议,并准备通过非正式的渠道开始与铁托政府进行接触。

  同时,在贝利亚看来,这一切的改革和“正义之举”,都远远不足以确保他的政权地位。

  因此,为了逐步加强自己的影响力,他开始在苏联国内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清除运动。

  贝利亚在进行了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后,紧接着便开始削弱那些曾经与他关系不和的高层人物的权力。

  他开始迅速在军队中间布置亲信,力图通过掌握军权来巩固自己的地位,而国防部副部长朱可夫便成为了贝利亚改革计划中的一个关键人物。

  尽管朱可夫在赫鲁晓夫等人的帮助下,表面上仍就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,但贝利亚并不打算给他太多喘息的机会。

  朱可夫与贝利亚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,在斯大林时代,朱可夫是苏联军队中的传奇人物,他在卫国战争中的卓越表现,使得他获得了极高的声誉。

  但贝利亚并不看重这个名将的荣誉和战功,他更关心的是自己能否通过一系列的“改组”措施,彻底掌控苏联的军队。

  贝利亚的逐步插手,引发了朱可夫的警觉,他知道,如果贝利亚掌控了军队,那么他就将失去在党内的最后一丝话语权。

  就在这时,贝利亚为增强自己的权力筹码,开始频频通过政治局会议发动改革,逐步将所有具有潜力的政敌排除在外。

  他通过重新调整各大机关的领导班子,迅速拉拢了一批效忠于自己的党员,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捐赠与许诺,暗中对党内的诸多成员进行收买。

  但这一切的风头过得太快,贝利亚的过于急功近利,渐渐显现出隐患,他的做法虽然一时吸引了人心,却无法掩盖他在党内积累的敌对势力。

  赫鲁晓夫并不像贝利亚那般野心勃勃,他并不渴望马上独占鳌头,而是心中有着更清晰的野心。

  那就是彻底削弱贝利亚的权力,拉拢军方,并最终以“民心所向”的姿态走向自己的巅峰。

  赫鲁晓夫与他的亲信们也早已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和布局,他们试图拉拢军方和党内的有力人物,准备在即将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,迎来一次“清算”。

  他迅速接触了几位对贝利亚有不满的党内高层人物,像莫洛托夫、布尔加宁等,秘密交换意见,并开始联合在贝利亚面前保持“低调”的盟友。

  而另一边,朱可夫意识到,只有从贝利亚手中夺回军权,才能确保军队和自己在新一轮权力游戏中的绝对地位。

  于是,赫鲁晓夫开始频频与朱可夫接触,两人在各种非正式场合私下交谈,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当前的政治局势,来彻底将贝利亚从核心排除出去。

  马林科夫明白,自己若继续维持现状,不但无法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,甚至有可能被贝利亚最终排挤出局。

  因此,他不得不在这个极度危险的时刻,做出自己的选择——他开始秘密联络赫鲁晓夫,暗示自己支持后者反对贝利亚。

  这种微妙的联盟,在赫鲁晓夫与朱可夫的精心策划下,逐渐成形,一次次的密会,一次次的互相试探,最终,他们找到了一个“绝佳时机”。

  经过几次调整和讨论,最终他们决定采取最直接、最具震撼力的方式——在会议上公开揭发贝利亚的“罪行”,并将其当场逮捕。

  会议开始时,赫鲁晓夫发表了长篇演讲,表面上看似温和,实则言辞尖锐,直指贝利亚在斯大林死后做出的“破坏国家团结”的种种行为。

  他声泪俱下地指责贝利亚在斯大林死后,不仅过分扩张自己的权力,还企图通过操控党内的关键力量,做出背叛国家的举动。

  话音刚落,贝利亚皱起了眉头,但他依旧坐在原位,面无表情,试图用冷静的姿态回应。

  然而,赫鲁晓夫并未停止他的攻势,在一番猛烈的言辞过后,赫鲁晓夫冷冷地道出:“党内与国家已经没办法容忍他这样的人存在,今天的会议,必须作出决定。”

  朱可夫带着冷酷的目光,毫不犹豫地走向贝利亚,拔出手枪,一声令下:“举起手来!”

  贝利亚猛地一惊,几乎是下意识地将手放到自己的公文包上,想要从里面拿出什么,那是他平时贴身携带的文件包,也是他自认为能保命的“武器”。

  可是,他的动作被快速拦截了下来,几名军官迅速走到他身旁,控制住了他的双臂。

  会议室内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一刻的变化上,有的人低头不语,有的人则是在心底暗自庆幸自己未被卷入这场风暴之中。

  接着,朱可夫的动作极其迅速,他将贝利亚制伏,带着走出了会议室,而这那一刻,苏联的政治风向标已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。

  贝利亚被带走并秘密处决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政界,苏联高层的人们顿时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错愕与不安。

  有人在庆祝,觉得终于摆脱了一个恐怖的统治者;有人则在担忧,赫鲁晓夫和他的同盟们的强硬手段是否会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。

  而对于贝利亚来说,这一切的突如其来和迅速的变化,仿佛是一个没办法避免的噩梦,他的倒台,并没有伴随着鲜血和暴力的挣扎,而是以一种极为冷静、迅猛的方式结束了。

  然而,历史的转折并非简单的结束,在贝利亚被逮捕的那一刻,苏联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,随之而来的,是更复杂的权力斗争与无休止的权力交替。

  赫鲁晓夫和其他政治人物趁机上台,开始在新的政治舞台上重新书写他们的篇章。

  正如历史中所有的英雄与反派,贝利亚的失败或许不全是个人的过错,但也正因为历史的更替,这些曾经的“巨人”最终只会成为尘土,被后人铭记,或者被遗忘。

首页
一键拨号
联系我们